为积极落实北京市教工委《关于优化提升北京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行动方案(2023-2025)》和首都医科大学研思部《关于开展2025年研究生阳光健康工程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不断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2025年10月16日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特邀请研究生院专职心理教师来源老师,开展了以《放松身心 高效休息——催眠体验团体》为主题的心理团辅活动,带领CIMR博士生们深入了解如何缓解学业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掌握科学放松技巧,助力同学们心理健康发展。
![]() |
![]() |
![]() |
![]() |
![]() |
![]() |
催眠体验活动
在团辅活动开始前,来老师引导同学们说出个人对于催眠的理解和疑问,充分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并对大家的问题进行了专业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催眠可以调动人的潜意识,通过引导人注意力高度集中,让人释放焦虑,修复身心健康。
在来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开展了催眠体验活动。三人或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催眠师、被催眠者和观察者角色,来彼此感受催眠的功效。随后,来老师开始了正式的催眠体验,学生们将身体调整到自认为最舒适的状态,随着温和的引导语中,大家逐步进入深度放松状态,整个催眠过程持续了十分钟,并在逐渐增强的提示中,学生们从催眠状态中苏醒。
催眠结束后,来老师让同学们浅谈自己的感受,大家知晓了放松身心的方式,也学习到陪伴和倾听的互助密码。以后,创新中心将继续组织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同学们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推动科研学习。
![]() |
![]() |
![]() |
![]() |
![]() |
![]() |
感悟与收获
2025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生宋方媛:
这次催眠体验课让我深刻感受到语言与潜意识的力量。在来老师引导下,我获得了许久没有过的深度放松,身心疲惫一扫而空。更奇妙的是,在体验中我是被催眠者,通过催眠找到内心答案的过程,让我意识到我们本身便拥有解决困惑的能力。而同时我意识到催眠语言的精髓——积极的暗示与引导,完全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无论是用“我能保持冷静”来缓解焦虑的自我对话,还是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到”来鼓励他人,这种建设性的沟通方式都能帮助我们管理情绪、改善关系。它就像一把钥匙,能为我们开启内在的平静与力量之源。我也坚信,这种力量会让我在未来的科研学习中奋勇向前。
2025级生理学博士生李荣荣: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每天被工作、琐事填满,紧绷的神经仿佛从未有过真正松弛的时刻。当看到这一活动时,我带着一丝好奇与期待报了名,希望能在专业引导下,找到一种真正能让身心“慢下来”的方式。
活动开始前,来源老师温柔地询问我们对催眠的认识,用一个个小故事带我们了解什么是催眠。正式体验时,我感觉到来老师的声音像“有魔力的羽毛”,她缓缓引导我们:“先把双脚平踩在地面,再慢慢闭上眼睛,深呼吸……”,我跟着她的指令调整呼吸,思绪逐渐变得平缓,身心也完全放松。之后我们三人为一组,分别担任催眠师,被催眠者以及观察者,我担任催眠师,这次催眠体验让我更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的需求,原来我们的身心都需要这样一段“不被打扰的时光”,不用追赶,不用焦虑,只需要单纯地“存在”。这次体验不仅让我在当下获得了放松,更教会了我一种和自己相处的方法,原来高效休息,从来不是“奢侈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掌握的“自我关怀能力”,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掌控者,也会更有力量地坚持自己的科研之路!
2025级免疫学博士生王潇:
在这次催眠体验中,我作为一名观察者,有幸能亲身体会到催眠那份静谧而深刻的力量。活动中,我看到催眠师如何通过“安全之地”的引导,让被催眠者在纷繁的思绪中找到一个宁静的港湾,进入高度专注的状态。最触动我的,是那种从第三方视角的智慧解读。它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拨开问题的迷雾,不给予直接的答案,而是引领着当事人自己去发现那早已根植于内心的解答。
这次体验,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新奇的观察,更是一场深刻的心理休憩。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们时常在科研的攀登中感到焦虑与压力。而这次活动让我明白,解决难题的关键,有时并非向外苦苦求索,而是向内探寻,与真实的自己对话。当心绪被真正地梳理干净,那种豁然开朗的澄澈感,既是最好的休息,也为科研前行之路注入了温和而坚定的力量。
来源
来源老师是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咨询师。十余年来从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接受现代行为治疗连续培训,是中德催眠治疗连续培训认证的催眠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