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与公告  >  综合新闻  > 正文
“医学创新研究与突破性进展”:2025 CIMR国际医学峰会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10-17

2025 CIMR国际医学峰会于10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成功召开。本届峰会特邀国际权威科学家、临床专家和医疗创新领域的领军人物,聚焦"医学创新研究与突破性进展"主题,围绕五大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会议设置了"复制压力与DNA损伤应答"、"DNA损伤应答与癌症治疗"、"健康与疾病中的免疫调控"、"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以及"人工智能与数字医疗"专题论坛。在为期两天的会期中,27位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报告内容既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又展现了临床转化的创新应用,充分彰显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创新的显著成效。

 

 

在CIMR国际医学峰会开幕式上,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肿瘤研究所所长李国民代表组委会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作为致力于通过前沿生物医学研究推动人类健康的机构,CIMR始终以连接科学发现与临床转化为使命,不断促进应对全球重大医疗挑战的创新突破。本次峰会以“医学创新研究与突破性进展”为主题,正是这一使命的延续。

 

李国民强调,本次峰会旨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快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推动医学领域的跨界融合。他特别提到,与会专家在会议期间建立的学术联系与合作网络,将为未来医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对会务组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后,他宣布本届峰会正式开幕,并鼓励与会学者积极交流、共享智慧,期待通过本次会议推动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为全球医学进步贡献力量。

 

首个专题论坛“复制压力与DNA损伤应答”聚焦于前沿机制研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Rodney Rothstein教授以题为“Replication stress promotes mitotic recombination, loss of heterozygosity and aneuploidy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ae”的开场报告,探讨了复制压力对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张晓东教授通过解析“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of RAD51 modulators”,揭示了相关调控因子在DNA修复中的关键作用。

 

 

意大利米兰大学IFOM研究所Vincenzo Costanzo教授分享了“The expanding roles of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proteins in genome stability”,进一步阐述了同源重组在维持基因组完整性方面的新发现。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Stephen Kowalczykowski教授围绕“Roles of BRCA1, BRCA2, and RAD51 paralogs in recombinational DNA repair”展开报告,深入剖析了这些关键蛋白在DNA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美国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医科大学柴伟航教授则聚焦于“Genome instability in carcinogenesis”,分析了基因组不稳定性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尤忠胜教授介绍了“TRPV2/STING interplay: genome maintenance and immune signaling”,探讨了该互作在基因组稳定性维持与免疫信号调控中的双重功能。

 

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报告从多角度全面呈现了DNA损伤应答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二场专题论坛“DNA损伤应答与癌症治疗”聚焦于如何通过靶向DNA修复机制提升癌症治疗成效。

 

 

美国杜克大学邹力教授围绕“Targeting the ATR checkpoint in cancer therapy”展开探讨,揭示了该关键信号通路的潜在治疗价值。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查珊教授通过解析“Understanding the toxicity of PARP inhibitors”,为优化此类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黄亚平教授介绍了“Heat shock protein DNAJA2 in genome maintenance and cancer therapy”,展示了该蛋白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及抗肿瘤治疗中的双重功能。

 

 

美国罗格斯癌症研究所夏冰教授系统阐述了“Maintainence of the G2/M checkpoint by the BRCA1-PALB2-BRCA2 axis”,进一步完善了DNA损伤应答的理论框架。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Eric Greer教授报告了“The histone mimetic NOP16 promotes breast cancer”,揭示了一种新型表观遗传致癌机制。

 

 

美国乔治城大学裴华东教授分析了“Dysregulation of de novo nucleotide synthesis and cancer”,强调了核苷酸合成失调在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深圳湾实验室邓麟教授提出“Chromocytosis: a new form of genome instability”,为理解基因组不稳定性提供了全新视角。

 

本系列报告从多维度探讨了DNA损伤应答与癌症治疗的前沿进展,为后续临床转化与治疗策略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15日,“健康与疾病中的免疫调控”专题论坛深入探讨了免疫调节机制与免疫治疗的前沿动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Sankar Ghosh教授深入讨论了有关“Noncoding RNA regulators of the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的开创性工作,为免疫与炎症反应的基因调控提出了机制,也为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西湖大学董晨教授系统分享了“Regulation of T cell activation and function in cancer”,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李明教授深入解析了“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of cancer defense”,探讨了增强机体内在抗癌能力的潜在策略。

 

 

清华大学傅阳心教授详细介绍了“Next generation of mRNA vaccination for cancer therapy”,展示了新型mRNA疫苗技术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余迪教授独到地分析了“Your T cells are what you eat”,揭示了营养免疫代谢干预的新靶点。

 

 

深圳湾实验室冯根生教授则报告了“Efficacious suppression of liver tumors by polyIC-loaded lipid nanoparticles”的研究成果,为肝肿瘤治疗提出了创新策略。

 

系列前沿报告从基础机制探索到临床转化应用,全方位展现了当前免疫治疗领域的创新突破。

 

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专题论坛聚焦于前沿基因组与细胞工程技术。

 

 

清华大学林欣教授分享了“Developing TCR-base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STAR for immunotherapy”,探索了新型CAR-T细胞疗法的发展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杜冰教授介绍了“Harnessing gene editing to develop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AR-T cells”,展示了利用非病毒载体系统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潜力。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时毅教授带来“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maps of antibody repertoires accelerate therapeutic design”的研究,通过高分辨率结构图谱为抗体药物设计开辟了新方向。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Qing Richard Lu教授报告了“Paving the axonal highway for CNS repair”,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本场论坛内容涵盖从基因编辑技术突破至临床转化应用,系统呈现了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

 

本届峰会最后一场专题论坛“人工智能与数字医疗”聚焦于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

 

 

墨卓生物柯余霁博士介绍了“Sample-in, library-out: an AI-assisted automation platform for single-cell workflows”,实现了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流程的智能化突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王军强教授展示了“Establishment and demonstration of a precision treatment system for orthopedic surgical robots”,推动了智能骨科手术向标准化与精准化发展。

 

 

北京智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张靖博士分享了“Enhanced biomimic bone implants with digital structure”,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个性化的创新解决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龚娟妮教授分享了“From clinical issue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构建了从临床问题到人工智能应用的肺血管疾病智能诊疗新路径。

 

本场论坛从技术研发到临床实践,全方位呈现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现代医疗模式,为精准医疗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海报展示环节,吸引了来自多所高校、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大会期间共展出42份海报,集中呈现了国内外的前沿科研成果。所有海报均由大会特邀专家进行评审,最终评选出7位“最佳海报奖”(Best Poster Award)获得者,他们分别来自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闭幕式上,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分子与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李川源再次向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工作人员致以诚挚谢意,并为最佳海报奖获得者颁奖。他总结说,本届峰会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峰会不仅促进了交流,更构建了一个跨国界、跨学科的科研共同体,他期待与会者能带着新的使命,共同推动生物医学的边界拓展。

 

本届峰会最显著的特质是其独特的“双向穿透力”——基础研究发现直指临床痛点,智能技术又反哺机制研究。这种循环创新模式不仅加速了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转化进程,还为解决医学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本次峰会展示了从基因组稳定性调控到癌症治疗范式革新,再到免疫调控精准升级、细胞治疗工程跃迁,以及人工智能与数字医疗落地实践的全方位突破。未来,我们期待这一模式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推动更多原创性成果的涌现,最终实现医学科技的重大飞跃,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