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2025学术年会于8月27日至29日成功召开,会议学术报告环节汇聚众多国内外权威学者与青年科研力量,通过三天的密集研讨,系统呈现了生物医学领域从前沿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进展。
本届年会共设立十场专题论坛,举办四十余场高水平学术报告,涵盖细胞生物学、免疫调控、神经科学、癌症治疗、代谢疾病、心血管研究与病毒学等多个重要方向。报告内容兼具广度与深度,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融合与创新驱动的会议特色。
梅林老师致辞
创新中心主任梅林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创新中心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北京市政府重点布局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中心已从最初的1位PI(李国民教授)快速发展到拥有34位PI的规模,师生员工总数突破500人,其中包括169名研究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中心迅速壮大,成为推动医学研究冲刺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力量。
梅林表示,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政府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作为首医发展的三大核心板块之一,旨在推动医学研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前不久,北京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到访创新中心,对创新中心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继续支持创新中心,同时要求创新中心为首医争创“双一流”做出更大贡献。
梅林特别感谢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和市科委的大力支持,感谢北生所作为中国首个新型研发机构的榜样作用(创新中心34位PI中有4位来自北生所),并感谢吉训明校长、呼文亮书记以及前任校长饶毅的支持。此外,梅林教授还表达了对所有PI、同学、行政团队和技术支撑团队的信任与感激,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创新中心的理念得以实现。
在充满热情的开幕致辞之后,会议正式进入为期三天的学术盛宴。
![]() |
![]() |
|
|
![]() |
![]() |
![]() |
首日议程以细胞命运与再生医学为主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院士深入探讨了细胞死亡的生理与病理意义,清华大学丁胜教授则从化学生物学角度提出了生命创造的新范式。创新中心Yuval Rinkevich教授围绕组织修复机制展开分析,创新中心主鸿鹄教授对急性白血病中受体重排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阐释,创新中心朱玉超教授则展示了化学工具开发在药物发现与蛋白质功能调控中的广泛应用。
![]() |
![]() |
|
|
![]() |
![]() |
![]() |
下午的报告由李川源教授主持,重点聚焦临床转化与医学创新。北京大学王存玉院士分享了表观遗传在干细胞命运调控与组织再生中的最新发现;创新中心张玮教授报告了新型主动脉支架多中心临床试验的重大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洪韬教授对脑血管畸形的药物治疗前景提出前瞻判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陶勇教授介绍了神经干细胞外泌体在视网膜损伤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亚欧教授则揭示了神经疾病影像标志物在精准诊断中的价值。
![]() |
![]() |
|
|
![]() |
![]() |
|
|
![]() |
![]() |
![]() |
次日议程重点围绕免疫机制与靶向治疗。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贡献了新发现、新策略:创新中心孙少聪教授、Mohamed Elsherif Badr教授与周欣教授分别就T细胞信号通路、免疫耐受机制和CAR-NKT抗肿瘤优势作了深度报告;创新中心史凯斌教授揭示了肺部中性粒细胞生成在卒中并发肺炎中的关键作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验研究部康铁邦教授系统介绍了癌症研究的转化路径;创新中心黄亚平教授发现DNAJA2在胰岛素信号传导和血糖稳态中的新型调控功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蕊教授则深入探讨了儿童罕见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与靶向治疗前景。
![]() |
![]() |
|
|
![]() |
![]() |
![]() |
同日,陆军军医大学叶丽林教授进一步解析了CD8 T细胞分化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创新中心冷方伟、邓庆与王宇涛教授分别从转录因子机制、免疫发育微环境与核受体调控炎症小体角度汇报了重要进展;创新中心何文辉教授开发了HIV入侵抑制剂的体内亲和力成熟新策略。
![]() |
![]() |
![]() |
![]() |
下午专场由主鸿鹄教授主持,聚焦疾病靶点发现与干预技术。创新中心李雪映博士发现MLH1通过Hippo-YAP通路调控睾丸发育;创新中心邓子厚教授系统论证了巨噬细胞作为疾病治疗靶标的潜力;创新中心梁德光教授提出了靶向磷脂合成用于癌症治疗的新策略;创新中心张昱教授则开发出新型T细胞衔接器技术用于自身免疫疾病治疗。
![]() |
![]() |
|
|
![]() |
![]() |
![]() |
收官日议程覆盖病毒、神经、代谢与计算生物等多领域。创新中心李川源教授揭示了BUB1蛋白在天然免疫中的非经典功能;创新中心闫致强教授报告了听觉与渴觉受体研究的重大突破;创新中心Scott Hansen教授与李凯教授分别从痛觉超兴奋机制和新型离子通道鉴定方面带来新的见解;创新中心何玲莉博士阐明了神经肌肉接头分化关键信号通路的精细结构机制。
![]() |
![]() |
|
|
![]() |
![]() |
![]() |
随后,创新中心Maximina Hee Yun教授探讨了再生与衰老的互作关系;创新中心郭鹏飞、姜汉杰与任会霞教授分别就器官大小控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和糖尿病胰岛节律变化报告了创新性发现;创新中心朱松标博士发展了蛋白质靶标高效鉴定新技术。
![]() |
![]() |
![]() |
下午专场由闫致强教授主持,聚焦病原感染与临床方法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教授系统总结乙肝病毒入侵细胞核的全过程机制;创新中心柴国梁教授提出了小胶质细胞替换在脑白质病治疗中的新思路;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梁娟博士深入探讨了B细胞靶向治疗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挑战与转化路径。
![]() |
![]() |
![]() |
会议尾声,哥本哈根大学Kim Sneppen教授提出了形态多样性构建的物理模型;创新中心刘时昱教授建立了体内代谢定量分析新方法;创新中心刘岚教授系统总结了适应性富集设计在临床试验中的统计应用。
最佳海报奖
会议期间,创新中心组织开展了学术海报展示交流活动,经过专家评审,最终遴选了10个“最佳海报奖”,由李国民老师颁发获奖证书。
![]() |
![]() |
|
|
![]() |
![]() |
![]() |
![]() |
为倡导"科研与健康同行"的理念,创新中心在学术年会期间特别策划"CIMRun 3公里健康跑"活动。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诞生男子组、女子组冠亚季军,由张昱教授为获奖选手颁发荣誉证书。同时,增强团队凝聚力,创新中心同期举办了“畅享科研 唱响CIMR”歌唱比赛,各实验室师生和技术平台老师同台竞演,现场气氛热烈,最终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最佳气氛组”奖及多个单项奖,闫致强、Scott Hansen和何文辉老师分别为获奖团队颁发了奖状。
李国民老师致辞
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肿瘤研究所所长李国民老师在闭幕致辞中对参与本次会议的众多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表达感谢,对本次会议共同探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进展表示肯定,对未来的医学科学创新发展充满期待。他说:
“本次学术年会充满了灵感与合作,我们共同见证了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活力,感受到了年轻一代研究人员的蓬勃朝气。
在会议期间,一系列高水平的报告和深入讨论——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以及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领域——展示了前瞻性的进展,并为医学、教育、科研和产业的融合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特别感谢所有演讲嘉宾的精彩贡献,他们的分享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新的思考。”
李国民老师赋诗一首来总结此次会议所取得的成就:
往岁扬帆再启航,
鸿猷共展赋新章,
破藩已见群贤策,
越界终成百卉芳,
研海深耕期硕果,
临床转化济苍生,
砥砺同行堪寄望,
长空比翼共翱翔。
最后,李国民老师讲道:在诸位重返科研岗位之际,我呼吁大家积极转化会议收获:淬炼新思路、拓展协作网、推动项目落地、勇攀科研新峰。创新中心不仅是科研平台,更是守护公众健康的创新共同体。愿永葆创新精神,共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医学事业前进!
创新中心2025年学术年会圆满闭幕,期待明年再聚首!